查看原文
其他

季羡林:可不可以喝一杯啤酒? | 纯粹新书

于青 纯粹Pura 2022-08-19


🌟 文末福利:来自纯粹读书社区群的邀请



季羡林(1911.8.6-2009.7.11)

哥廷根之路
文/于青
赴德国,在当时是一个漫长的路途。这是一个充满悬念的旅途,因为没有飞机,海路又绕远,唯一可行的路程就是走苏联西伯利亚大铁路。这一条万里征途,漫漫长路,要经过原始森林、茫茫草原和西伯利亚。这些路途上的遥远还不算什么,最麻烦的是这条路还充满了危险和你想象不到的困难。当时,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东三省建立了所谓的“满洲国”,这里充满了危险,搞不好就会被抓进大狱;过了“满洲国”就是苏联,这里又充满了困难,你无法想象和解决的困难。
经过漫长的旅途,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柏林,心情的激动是可想而知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柏林,是季羡林生命的新起点。面对新生命的起点,季羡林的心情可谓复杂至极,既有兴奋,又有好奇,还有些忐忑不安。毕竟,他是从一个还在革命中的并不发达的中国来到这欧洲的哲学之乡,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度。置身于高楼林立的楼房中,漫步在几百年前就用漂亮的石块铺就的街道上,季羡林觉得自己宛如大海中的一滴水。对于季羡林来说,到德国,最要紧的事情是念书。要念好德国的书,对德语的要求便更高了。以前在清华园学的德语,是只能认而张不开口,因此,到德国上的第一课,就是要学会张嘴讲德语。季羡林经远东协会的林德和罗哈尔博士的热心协助,被安排在柏林大学外国留学生德语班的最高班做学生。于是,季羡林便成了一名柏林大学的学生,天天去上课。

独坐听风:季羡林的精神世界 作者:于青  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 Pura出版时间:2022-04
教德语口语的教授名叫赫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师,季羡林从他身上受益匪浅。他的发音清晰,讲解透彻。听他的讲课,简直是一种享受,甚至达到了一种神秘的程度。季羡林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教授名Hohm,真讲得太好了,好到不能说,我这是第一次听德文讲书,然而没有一句不能懂,并不是我的听的能力大,只是他说得太清楚了。

在柏林学德语口语时,季羡林的好朋友是后来在中国外交界著名的“乔老爷”乔冠华。他上课的时候,总是和乔冠华在一起,每天乘城内火车到大学去上课,乐此不疲。在清华大学时,乔冠华比季羡林高两级,所以虽然认识,但并不是很熟悉。而且在学校时,乔冠华经常腋下夹一册又厚又大的德文版《黑格尔全集》,昂首阔步,旁若无人,谁都知道他是一个高傲的才子。到柏林以后,他们成为同班同学,又天天在一起,形影不离,可以说是他乡故友。他们共同上课、吃饭、访友、游玩婉湖和动物园。乔冠华经常去逛旧书铺,仍旧像书呆子一样热衷于淘好书。他与季羡林有同一业余爱好,就是中国古典文学。有时两人下课后,就凑到一起讨论古典文学,兴致大时可以谈到黑夜,季羡林就干脆住在老学长那里。除了乔冠华,季羡林几乎不与其他留学生来往,因为没有共同的爱好,一切好像都格格不入。


留德十年
作者: 季羡林 著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01

这是事实,也是当时中国留学生的一个特点。虽然当时留学生为数并不少,但有质量、有素质、真正要来学知识的却并不多。尤其是一些有权有势人家的子女,几乎都聚集在柏林。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冯玉祥等国民党大官,也都把自己的子女纷纷送到德国。因为这里有吃、有喝、有乐,既不用上学听课,也用不着说德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留德学生,只需要会句简单的德语,就能够供几年用。他们早晨起来,见到房东,说一声“早安!”就甩手离家,到一个中国饭馆去,有人侍候着洗脸、吃饭,再凑上几圈麻将,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午饭后,再约到一起出门游玩,相约的都是国内的纨绔子弟,玩到晚饭时间再回饭馆,直至深夜回公寓,见到房东,说一声“晚安”,一天就过去了。如果再学上一句“谢谢!”加上一句“再见”,就完全够用了,这样的留学生,自然与季羡林、乔冠华等真正求学的人是格格不入了。
德国学术交换处的魏娜,一开始打算派季羡林去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大学,德国最伟大的古典哲学家康德就曾在这里担任教授。季羡林觉得这里较偏,且人生地疏,于是,几经磋商,又改派他到哥廷根大学,季羡林同意了。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当年他选择了哥廷根,实际上就是选择了自己的未来。正如他的老师吴宓先生的两句诗所描绘的:“世事纷纭果造因,错疑微似便成真。”事实正是如此,这当初的选择,竟使季羡林一住就是10年,哥廷根几乎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作者和季羡林(右)
季羡林于1935年10月31日,从柏林到了哥廷根。
哥廷根是德国的一个小城,人口只有10万,而来来往往的大学生有时会达到两三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大学城。大学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德国学术史和文学史上许多显赫的名字,都与这所大学有关,以他们名字命名的街道,也俯拾皆是,使你一进城,就感到洋溢全城的文化气和学术气,好像是一个学术乐园,文化净土。
哥廷根的风景之秀丽是闻名德国的,它的东南是郁郁葱葱的山林,一年四季,绿草如茵。即使到了冬天,下了大雪,绿草埋在白雪下,依然是翠绿如春。此地冬暖夏凉,微风和煦。全城一尘不染,天天都像被雨水冲洗过一样清新、洁净。更有壮观者,家庭主妇用肥皂刷洗人行道已是哥廷根一大风景。在城市的中心,楼房大多是中世纪的石头建筑,至少有四五层,更给人以隔世的古朴感。人们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中世纪。古代的城墙不仅完整地保留着,上面还长满了参天的橡树,这对从荷尔德林诗歌中就喜欢上了橡树的季羡林来说,无疑是充满惊喜的。在哥廷根留学的10年时间里,他常常到古城墙上散步。在橡树的浓荫里,周围静寂无声,一个人静坐在此,沉思默想,是季羡林在哥廷根生活中最有诗意的一件事。
刚到哥廷根,人地生疏,在老学长的安排下,一去就找到住房。房东姓欧朴尔,老夫妇俩,只有一个儿子,儿子大了,到外地上大学去了,便把儿子的房间租给了季羡林。男房东是一个典型的德国人,是市政府的一名工程师,老实而不爱说话。女房东也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妇女,受过中等教育,50多岁,能欣赏德国文学,喜欢德国古典音乐,趣味偏于保守,一提到爵士乐,就满脸鄙夷的神气,冷笑不止。她有德国妇女的一切优点:善良、正直,能体贴人,有同情心,这也最集中地表现出了德国小市民安于现状的特点。

牛棚杂忆作者:季羡林  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7
这里,季羡林的一则日记可以看出他初到哥廷根的心境:
终于又来到哥廷根了。这以后,在不安定的漂泊生活里会有一段比较长一点的安定的生活。我平常是喜欢做梦的,而且我还自己把梦涂上种种的彩色。最初我做到德国来的梦,德国是我的天堂,是我的理想国。我幻想德国有金黄色的阳光,有Wahrheit(真),有Sch onheit(美),我终于把梦捉住了。我到了德国。然而得到的是失望和空虚。我的一切希望都泡影似的幻化了去。然而,立刻又有新的梦浮起来。我梦想,我在哥廷根,在这比较长一点的安定的生活里,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现在又终于到了哥廷根了。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梦。其实又有谁能知?
从日记中可以看出,季羡林的梦想,就是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而正是这一奇特的梦想,将季羡林引向了一个他今后要走到底的艰难而又辉煌的道路。
这条路,就是学习梵文。这是季羡林在德国找到的道路,也是季羡林以后所走的主要的道路。当然,这是与哥廷根大学分不。

季羡林画传作者: 于青  著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6-01

可以说,哥廷根之所以成为哥廷根,是因为这里有一座哥廷根大学。这所大学创建于中世纪,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欧洲较为古老的大学之一,它共有5个学院:哲学院、理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医学院。它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楼,统一的建筑,而是将各个学院分布在全城的各个角落。研究所就更分散了,在哥廷根的各个街道上,到处都可见到大学的研究所在其间。学生宿舍就更是分散了,小部分学生住在各学生会中,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住在老百姓家里,就像季羡林这样,寄住在城里的市民家。
学校里有一个行政中心叫AULA,楼下是教学和行政部门,楼上就是哥廷根科学院,文法学科上课的地方有两个,一个叫大讲堂,一个叫研究班大楼。最有意思的是哥廷根的白天,一群一群的学生到市里的各个角落去上课,在大街上来来往往,串来串去,很是热闹。这座大学出过许多名人,如德国最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等。从19世纪末起,这里就是公认的世界数学中心。文科教授的阵容也很强大。在德国文学中和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格林兄弟,都在哥廷根大学里待过。他们的童话流行全世界,在中国也是家喻。

季羡林书房一角
在这样一座迷宫一样的大学里,要找到有关机构,找到上课的地方,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没有人引路,没有人协助,很容易迷失方向。幸运的季羡林,在这里遇到了一位引路人,这人就是章用。
章用的父亲是在中国赫赫有名的章士钊。他虽然是出身于名门世家,但与季羡林在柏林见到的那些富家子弟绝对不一样,一点纨绔的习气也没有。而且,在他身上,还有季羡林极为欣赏的孤高自赏的书卷气。他家学渊源,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很深的造诣,能写古文,赋旧诗。而他本人最最偏爱的却是数学,于是来到哥廷根这所世界数学中心,攻读博士学位。季羡林来时,章用的母亲吴若男,当年孙中山的秘书,正陪着儿子在此念书。
经朋友介绍,季羡林与章用得以认识,两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章用送过季羡林一首诗,是特意为他而作的:
空谷足音一识君相期诗伯苦相薰体裁新旧同尝试胎息中西沐见闻胸宿赋才徕物与气嘘大笔发清芬千金敝帚孰轻重后世凭猜定小文
就连章用的母亲也对季羡林说:“你来了以后,章用简直就像变了一个人。他平常绝对是不去拜访人的,现在一到你家,就老是不回来。”季羡林刚到大学里的所有困难和疑惑,都是由章用帮助解决的。比如奔波全城,到大学教务处,到研究所,到市政府,到医生家里,注册选课,办理手续,一切都是靠章用引领。他穿着一身玄色的旧大衣,摇动着瘦削不高的身躯,陪着初到哥城的季羡林到处走,似江湖中的义气好汉。

季羡林宿舍前的“季荷”
但此时,季羡林虽然熟悉了哥廷根的道路,而自己未来的道路却还没有找到。尽管他有一种隐隐约约想要学习古代文字的想法,但并不成形。同章用谈起此事时,他认为最好只读希腊文。如果按季羡林以前的打算,还要兼读拉丁文,恐怕两年的时间都读不完。他对季羡林讲,在德国中学里,一般学生要读8年拉丁文,6年希腊文。文科中学毕业的学生,个个精通这两种欧洲古典语言。中国留学生是无法同他们在这方面竞争的。季羡林接受了章用的意见,第一学期选课,就以希腊文为主。
在德国上大学是非常自由的,你愿意读哪所大学就读哪所大学,没有入学考试这一说。而入学以后,你愿意入哪个系就入哪一个,愿意改系,随时都可以改;愿意选多少课,选什么课,悉听自便;学文科的可以选医学、神学的课,也可以只选一门课或选上10门课,都可以。上课时愿意上就上,不愿意上就走;迟到早退,一切自由。从来就没有课堂考试。有的课开课时需要教授签字,这就叫报到;有的结束时还需要教授签字,这就叫课程结束时的教授签字。此时教授与学生没有多少关系。这样,一般经过两三年的反复折腾,最终选中了自己满意的学校、科目后,这时才和教授接触,请求参加他的研究生班,经过一两个研究生班,师生互相了解了,教授才给博士论文题目。再经过几年努力写作,教授满意了,就举行论文口试答辩,及格后,就能拿到博士学位。这一切,都是教授说了算,院长、校长、部长都无权干涉教授的决定。如果一个学生不想做论文,也决没有人强迫他。只要自己有钱,便可以十年八年地念下去,做“永恒的学生”也不是不可能。这恐怕在全世界也是稀有的。

季羡林精品散文集(全8册)作者:季羡林  著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2
在哥廷根的第一学期,季羡林就是在这种自由的学习气氛下,学习了希腊文,另外又杂七杂八地选了许多课,每天上课6小时。其实季羡林的用意也很单纯,他只不过是想以此练习一下德语的。
在学习中,季羡林仍旧没有忘记坚持写日记的习惯,1935年12月5日的日记里写道:
上了课,RABBOW的声音太低,我简直听不懂,他也不问我,如坐针毡。难过极了。下了课走回家来的时候,痛苦啃着我的心——我在哥廷根做的唯一的美丽的梦,就是学希腊文。然而,照今天的样子看来,学希腊文又成了一种绝大的痛苦。我岂不将要一无所成了吗?
这一时期,是季羡林在留学德国最困难的时期,因为他还没有最后找到自己的道路,忙于投石问路的时候是最难熬的时候。这期间,他还自学了一段拉丁文,最有趣的是,他自己居然还有了学古埃及文的想法。之所以这样着急,是因为他不想在德国混日子,他想学有所长,真正学到一点有用的东西。

张爱玲传作者: 于青 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04

这时,季羡林认识了一位学冶金学的中国留学生龙丕炎。他是主攻科技的,可不知为什么却学过两个学期的梵文。等季羡林来时,他已经不学了。就把自己用的一本梵语语法送给了季羡林。于是,季羡林便与章用谈起了他想学梵语的想法,章用非常支持他,鼓励他。季羡林的选择已经越来越明确了。他不断地在日记里说服自己,分析自己:

我又想到我终于非读SANSKRIT(梵文)不行。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在德国能把想学的几种文学学好,也就不虚此行了,尤其是SANSKRIT,回国后再想学,不但没有那样的机会,也没有那样的人。
过了几天,他又写道:
我又想到SANSKRIT,我左想右想,觉得非学不行。
终于,他的信念坚定下来了,这是他关于学梵文的最后一篇日记,他写道:
仍然决定读SANSKRIT。自己兴趣之易变,使自己都有些吃惊了。决意读希腊文的时候,自己发誓而且希望,这次不要再变了,而且自己也坚信不会再变了。再变下去,会一无所成的。不知道SCHICKSAL(命运)可能允许我这次坚定我的信?
这一次的选择终于没有落空。也许,正是因为当初选择的谨慎、痛苦、犹豫不决,才使后来的季羡林在学习这门稀有的课程时,投入了他最大的精力,乃至他的一生。

季羡林自传作者: 季羡林 著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09

其实,哥廷根的确是学习梵文的好地方,也可以说是最理想的地方。不要说哥廷根的城市幽静、风光旖旎,很适合梵文的学习,哥廷根大学本身就有悠久的研究梵文和比较语言学的传统。19世纪上半叶研究《五卷书》的一个转译本《卡里来和迪木乃》的大家、比较文学史学的创建者本发伊就曾在这里任教,19世纪末弗朗茨·基尔霍恩在此地任梵文教授,等等,等等。一系列教梵文的泰斗都曾在哥廷根教授梵文。在季羡林留学时期,被印度学者誉为活着的最伟大的梵文家雅可布·瓦克尔纳格尔也曾在比较语言系任教。再加上大学里的图书馆,历史极久,规模极大,藏书极富,名声极高,特别是梵文的藏书更多,有些据说都是基尔霍恩从印度搜罗到的。这样学梵文的条件,是无与伦比的。
1936年春季开学的第一学期,季羡林便选学了梵文,也从此选定了他治学的道路。

季羡林

延伸阅读


鲁殿灵光,高山仰止(代序) 从来也没有想过,我会写一本季羡林先生的传记。就是在现在,当我在进行了几年的学术宫殿的徜徉与漫步,尤其是在同先生有了十几年的近距离的接触,不,应该说是零距离的学习后,我仍不敢相信,我会不自量力地来写这样一本传记。当然,这已经是1998年的事情了。在当时,这也是我所知道的第一本季羡林先生的传记。现在,受出版者的委托,又重新修订了这本传记。
高山仰止。
读季羡林先生的文和见季羡林先生的人,每每跳到我眼前的,就是这样自然的四个字。以前,没有见过季羡林,仅是听起季羡林先生的名字,心中就油然而生一种崇敬心情,因为知道他是东方文化的学者,是一代鸿儒。后来,有了幸运的机会,能够和季先生近距离接触,又有幸成为季羡林先生的晚辈朋友,这种崇敬之情更是有增无减。当然,那时并没有产生过要叙写季先生传记的想法,因为我知道,虽和季先生同为山东人,先生却是鲁殿灵光,高不可攀。而实际与季先生接近起来,他又是那样的温良厚朴,平易。

作者(左)与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阎晓宏(右)一起看望季羡林

季先生的感人的形象第一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第一届国家图书奖评奖的时候。季先生是文学组的负责人,我是工作人员,为评委们服务。那一年的工作很紧张,评委们只能将就着在小饭店里吃饭。吃饭的时候,只见季先生在拥挤的座位里举手向我“请示”,我忙问什么事情,季先生微笑着说:“可不可以喝一杯啤酒?”我们所有的人都被先生的幽默和纯朴给逗笑了。那一年,季先生已是82岁的高龄了,但他给我们的印象却是那样的健康、幽默、平易近人,几天的紧张工作下来,他已成为我们全体工作人员的老朋友。他自己也常说,非常愿意和我们年轻人交朋友。而我们这些工作人员,见到季先生如此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便一有空就往季先生的屋子里钻,与先生聊天、照相,没完没了,其乐融融。没有几天,先生就把我们工作人员的名字都记熟了,还知道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好和特点。当先生得知我在工作之余还坚持写作时,就要我送他一本自己写的书,并鼓励我最好再读一个博士。我当然不好意思把自己的雕虫小技拿去打扰先生。但事隔两年,到第二届图书奖评奖时,季先生见了我,第一句话就是问我要那本小书。此时,季先生已成了我们的大朋友,我们有什么话甚至各个学科的疑难问题,都愿意找季先生解答。经常的场景是这样的,我们在季先生的房间里盘腿坐在地上,而季先生笑眯眯地坐在床上,我们就像是季先生的弟子一样围坐在那里,听先生给我们讲一些名人逸事。虽然先生年长我们许多,是我们的祖父辈,但我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岁月的隔阂,先生的思维方式非常年轻和活跃。季先生对我们工作人员也熟稔如一家人,经常会问我们:“怎么没有见到小Y呢?”

一生自在
作者: 季羡林 著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07

后来,是在写先生的传记的时候,我才了解到,先生与我们一起工作和交往的这几年,正是他的个人生活最为痛苦的几年。他先后失去了自己亲爱的女儿和老伴,但我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先生精神上的沉郁和悲观,他热情地参加所有的社会工作,健朗地与年轻人交往。他继续在学术的田野里耕耘,同时也写出了充满深情的怀念亲人的文章。他是把悲伤留给了自己,在深夜里独自咀嚼。当知道这些事情的时候,再回头看那个时候的季羡林先生,便更觉得先生如同超人,既具有强大的抑制力,又情感深沉、慈悲为怀。
先生的知识是渊博的,学问是深厚的,与先生在一起工作的日子,是我们精神生活最为丰富的日子。面对全国几年来出版的精美的图书,我们经常围坐在先生的身边,听他给我们解答各种疑问。从美术、历史,到考古、文学,季先生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一样,总能使我们的各种疑问和难点一一得到解答。我们从中得到的教益,尤其是一些珍贵的史料性的佳话,茹古涵今,都是在书本上所不能得到的。而同时,与先生在一起的日子,也是我们在心情上最放松的日子。在先生面前,我们就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我们面前总有一个耐心的老师为我们亲切地解答各种疑难问题,而且,这位老师又是那样的慈祥、善良和幽默。

作者(右二)与季羡林及国家图书奖评委们
后来,应家乡一家出版社的邀请,约我写一本季羡林先生的传记。凭着一股热情和对季先生的崇敬心情,我不假思索地应承下来。但当我稍微浏览了先生的学术宫殿后,我有点想退却了。高山仰止,这是我唯一的感叹。我认为,我只能在这座巨大的学术宫殿门前流连忘返敬而仰之,却没有走进去的勇气和能力。我去见先生,对他说,是不是我没有能力来完成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先生却笑了。他平和地对我说,你是作家,作家写传记不是从学术的角度。先生只一句话,便给了我莫大的勇气。是的,我想,写先生的传记,无论如何我是没有资格和能力的,因为我不具备写先生的学术基础和能力。但先生的人格魅力却是应该写出来的。他所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是值得我们年轻一代永远学习和敬仰的。就先生的学术成就来说,是我几生几世也无法企及的,但先生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却可以使我获取许多人生的要义。换一句话说,虽然我面前的这座学术宫殿使不才如我辈叹为观止,但我可以把徜徉其间的体会和心得,用笔墨描摹出来,这对我是一种精神鼓励,也是我对先生崇敬之心的一种表达。
只有这样想,我才有勇气坚持写下来,才有勇气去做完一件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传记虽然写完了,但离把先生的宏伟业绩、雍容大雅记录下来还差很远很远。自然,在写作当中,我自己也经历了一个精神淬炼的过程。先生那种对事业的一丝不苟,对人生风雨的淡然若定,对国事家事的厚朴、豁达,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在写作中途,我因电脑操作失误丢失了一章,心中很沮丧。先生得知后,对我说:“不要着急,慢慢来。”在写作时,有过一次与先生一起开会的机会。那时季先生刚刚做了眼疾手术,身体十分虚弱。他应我的请求,每天早晨5点半开始接受我的采访。因为他白天实在太忙了,先生要主持全国文学图书的评奖,我要忙会务,我便采取了先生坚持了一生的工作方式,闻鸡起舞。每天早晨我去接先生到楼下边散步边采访时,先生都早已端坐在那里,桌上摆着整齐的稿纸和放大镜,他已经工作了两个小时了。这种早晨随着太阳的升起而工作的方式先生坚持了一生,就是他住进医院进行疾病治疗,他还是坚持这样的治学习惯,这也是他一生著作等身的原因之一。这种治学的态度和精神,成为我坚持写下去的动力,甚至也成了我业余时间不辍笔的一种精神楷模。写先生的传记一本,却带给我终生的治学和做人的财富。

读书与做人作者: 季羡林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20-10

从认识季羡林先生起,我们每年都会坚持去看望先生,他的人格的魅力就像磁铁一样在吸引着你,使你从中获得许多人生的力量。先生成为我们大家共同的精神上的智慧之灯。最近几年,先生因为身体不好,已经住进医院几年了。但在住院治疗期间,他却始终坚持写作,并保持着乐观的精神状态。他的记忆力和思考能力丝毫没有减退,对过去的事情仍旧惦记在心上。每次我们去看望先生,他总是惦记着与他一起工作的年轻的同志,就连我们的孩子们,他也能一一叫出名字。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10年过去了,我们从青年进入了中年,我们已经不再年轻,先生也已经是95岁的高寿了,但先生的精神却仍旧那样健朗,谈话之间仍旧保持着他固有的幽默和平实。他总是那样微笑而又平静地听着你说,偶尔说的一句话,却又让你觉得他正在认真地思考着你的话题。
2005年的春天,我们中的一位同志在梦中梦到与季先生聊天,而且聊得非常痛快。他便有些担心,连忙打电话去问讯先生的身体状况。先生笑着说,他这几天正在惦记着我们呢。他说今年是双年,搞出版的那些同志又该忙了,因为双年是进行国家图书奖评奖的年份。他的助手,热情的李老师向我们转达季先生的惦记时,我们听了感动至极。先生的心始终是与我们连在一起的。国家图书奖仅是先生的社会事务之一,但对这件事情先生却非常上心,比我们这些身在其中的工作人员还要挂念在心,这是怎样的一种拳拳之心啊。我觉得先生确实做到了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我爱天下一切狗作者: 季羡林  著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07

我觉得,因写这一本传记而接近了先生是幸运的;因写完了这本传记而了解了先生伟大而又平凡的一生又是获益匪浅的。先生给我的精神上的力量和教益使我一生也受用不尽。每次与先生见面回来,我都能感觉到一种精神的富足和平定,缭乱的人生在瞬间便都能平静下来,人在这个时候便觉得特别清醒,知道自己在这短暂的人生中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应该做的是什么。我也明白了,何以季羡林先生能够九旬高寿仍然精神爽健,笔耕不辍。静水流深,沉静人生,先生的精神世界,永远是平静和高洁。东方文化能够延续几千年而至今魅力不衰,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代代弘扬东方文化精髓的优秀的知识分子。
我为有机会为季先生做一次人生和学术的记录而感到幸运,而我写的小书,只能算是我学习先生学术成就、精神品格、人生历程的一点个人的心得。按照出版者的初衷,将先生的人生辉煌以平实的语言记录下来,用以张扬先生的治学精神,传播一代鸿儒的雍容大雅。语言的表达是有限的,但先生在学术生涯中所达到的至高的学术境界却是无限的。以有限写无限,德薄能鲜。本书的写作,得到季羡林先生、商金林先生、李玉洁老师的支持,承他们向我提供宝贵的资料和照片,尤其是李玉洁老师,知道我在修订季先生的传记,便热情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和图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本书的年表还参阅了李铮先生的季羡林学术年表及其他学者的纪念文章,也谨致谢意。
 于青
修订于2005年6月


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09),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梵文和巴利文专家、文学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终身教授。学术著作《印度古代文学史》于1997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翻译作品有《罗摩衍那》系列等,于2006年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季羡林文集》共24卷,并于1998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于青,山东青岛人,198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硕士。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编审。著有学术论著《苦难的升华——女性文学论集》《季羡林传》《张爱玲传》,小说《张爱玲未完》《上海绝唱》,以及散文集《没有时间的快乐》等。
(本文节选自《独坐听风:季羡林的精神世界 》,于青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2022年4月)

独坐听风:季羡林的精神世界 作者:于青  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 Pura出版时间:2022-04
《独坐听风:季羡林的精神世界》以多镜头、多角度转换的叙述方式,全面、立体地描绘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充满情趣的童年生活、孤独与艰辛的求学经历、学成回国后的生活与思想,其间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愧疚,对师友的深切追怀,留学时的传奇经历,以及对故土的眷恋与赤子报国的磊落情怀,等等,构成了季羡林先生百年人生情感之路,展示了其广博精深的学养积淀和丰富、细腻而深沉的精神世界。






# 铁与绸

张炜   著


《铁与绸》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当代诗人作家张炜的最新长诗力作。该作品以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和西方《荷马史诗》、歌德《浮士德》、艾略特《荒原》等诗歌传统为基础,跨越春秋战国史直至当下的历史时空,以东夷研究史为切入点,以齐国历史文化为支点,以作者对祖国河山的铁血柔情为情感线索,充分调动历史文化史实、一千多年历史变迁和作者历史文化研究等全部精神资源和写作技巧,高难度地构筑了一个以巨大历史时空为载体的精品力作。




火焰上的辩词

吉狄马加  著


本书是中国杰出诗人吉狄马加的主要诗歌作品合集,也收录了作者在全球文化领域发表的致敬感言和文化宣言。作为作者的代表性文本,本书为其国际译介外推范本。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辑是诗歌,精选了作者近200首各个时期的优秀诗歌作品,充分展现了其诗歌创作的全貌,诗人多以故乡彝族的人、物、风俗等为主题,意蕴深刻,奔放自由,独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第二辑是诗人在国际诗歌活动中的文学演讲与随笔精华,展现了中国当代具有强烈辨识度的诗人——吉狄马加所具有的诗歌高度、国际视野、精神意识和文化底蕴。


# 爱情意识流

王鼎钧  著


本书精选王鼎钧散文、小说等十七篇,围绕爱情这一主题,作者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洞明世事的双眼,将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观察体悟融为一炉,结合当下社会人际交往尤其男女交往的现实,用感性而睿智的笔,以不说教的姿态,淋漓尽致地揭示爱情的真谛。散文以及小说中有许多描写甚有诗笔词意,贯通古今中外,引经据典,酣畅淋漓,恣意汪洋,真是一汪爱情意识流。作者对恋爱这一人间美事,看清看透,并夹杂着对当代青年人的倾羡赞叹之情,与开明开导之意。




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二编

扬之水  著


“定名与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定名”针对“物”而言;“相知”,则须出入于“物”与“诗”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与上一编相同,二编里的十篇文章亦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家居用器,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领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繁华”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 独坐听风:季羡林的精神世界

于青  著

《独坐听风:季羡林的精神世界》以多镜头、多角度转换的叙述方式,全面、立体地描绘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充满情趣的童年生活、孤独与艰辛的求学经历、学成回国后的生活与思想,其间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愧疚,对师友的深切追怀,留学时的传奇经历,以及对故土的眷恋与赤子报国的磊落情怀,等等,构成了季羡林先生百年人生情感之路,展示了其广博精深的学养积淀和丰富、细腻而深沉的精神世界。





# 凤凰琴

刘醒龙   著


本书是由《凤凰琴》《村支书》《民歌与狼》《我们香港见》《城市眼影》五篇中篇小说构成的文集,既展现了乡村世界,如贫困乡村教育问题、乡村基层干部问题;又展现了城市世界,如职场复杂的人际关系,勾勒出社会世相和普通大众的生活状态。其中《凤凰琴》描写了一群山村小学民办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偏远山区教育的落后和民办教师生存的艰难,高度赞扬了他们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精神,是一曲乡村教师的生命赞歌……

小说整体叙事严谨,故事性强,情节具有悬疑色彩,语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使人读之欲罢不能。



# 时间的颜色

冯秋子  著


本书是作者散文与绘画作品跨界融合之作合集,系“向度文丛”作品之一,包括《荒原》《老人和琴》《白音布朗山》《我跳舞,因为我悲伤》等27篇散文,及彩墨、水粉、丙烯、速写等作品36幅。内容既有关注蒙古高原历史与现实中人的生存状况,也有经年实践以人的方式舞蹈的深刻体验与揭示,还有描绘心力感知的塞北草原印象。作者如一个冷静的观察者、悉心体验者和深入掘进而又节制克守的记录者,在其文学和绘画作品中,不轻易放弃追究事物的每一种重要根结和细节。



仁慈江湖

樊国宾  著   


本书分为上下卷,分别有《师父》《父亲记》《从北大到南大》……二十一篇文章。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叙述与父亲、老师、同学、朋友的交往,阐述了对“人生江湖”的独特感受;通过对荆轲、宓子贱、卢承庆、李勉、椒树等古代传奇人物的解析,抒发了对传统江湖精神的奇异感喟;通过对李•米勒、朗西曼、赵元任、高二适、王澍、顾随、黄永玉、王世襄、李瑞清、海明威、方以智、李垂谊、马基雅维利、法斯宾德、何其芳、昌耀等人物身上江湖气质的描摹,传达出对“君子雄健、廓然大公”精神境界以及“鹰之轻盈、向死而生”的价值观的积极倡导。



# 百千万亿册书

黑陶 著


这是黑陶最新创作的一本散文集。按中国传统五行相生的顺序,分为五个篇章:火书、土书、金书、水书、木书。内容包括:客观实录,主观幻想,地理,人物,信函,引文,短小说,摘抄,诗歌,电影技巧,日记,民间传说,考证,学术短论,梦,神话,回忆录,对景写生,呓语,访谈,文学史补遗,新闻,旅行记,文献改编,等等。这些汉字,这些断片式的篇章,带着作者的体温,它们散漫、云游,又渐渐汇拢、聚集。这个独特的、由黑陶创造的汉字星系,期待在无限的宇宙中,与读者相遇。



回乡记

江子   著


作者江子出生于赣江以西,曾经出版过乡村主题专著《田园将芜》引起过较大反响,而这本《回乡记》就是《田园将芜》的续篇。《回乡记》以吉水赣江以西区域的历史与现实为研究对象,全面田野式考察农民进城、传统留存、异乡与故乡、出走与返回、新乡贤的责任与命运等,以图全息呈现一块经典乡土的历史与现实,为当下的乡土中国留一份证词。中国现在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期,这种变局,乡村的变迁是其标志。江西是农耕文明最有代表性的省份,通过书写新的历史节点江西乡村的常与变,可以解码当下中国。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上中下)

苇岸   著   冯秋子  编


苇岸日记从1986年1月1日记至1999年4月6日入院接受治疗止。1年为1辑,三册日记共14辑,总量近80万字,加上附录《苇岸书信选》《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等,全书总量90万字。他的日记多有对于大地道德信念、切身体验的自然与人文进程的叙述,及与作者交往的不同年代作家,他们的阅历、观念、创作状况和个人意趣,所处时代影响下的文艺现象,亲历半个中国的旅行见闻,阅读过的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著作。



在自然这边

哨兵  著


本诗集延续了诗人一贯的诗学追求和美学趣味,他以洪湖为主要描写对象,描绘了那里的风土人情,他近距离地与洪湖的水鸟、水生植物、渐次消失的渔村、日益繁华的县城生活在一起,其诗歌散发着传统和现代杂糅的气息。诗集如同一部洪湖的风物志和心灵史,以鸟类和植物直接入诗,并通过灵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来状物、叙述、抒情,诗人在行文之间通过个性化表达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洪湖世界。 




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

黄梵  著


作家、诗人黄梵潜心力作,揭秘创意写作,教你如何轻松学会写诗。王鼎钧、欧阳江河、灰娃联袂推荐!作家、诗人黄梵以文理兼顾的思维、四堂课的形式,总结其授课和创作经验,探究出适合汉语语境、自成体系的诗歌创意写作理论。







曹雪芹的遗产:

作为方法与镜像的世界

计文君  著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更是一份珍贵的曹雪芹的遗产。著名实力派女作家、文艺学博士、红学专家计文君,10年潜心研究之作。被著名作家李敬泽称为“小说家里最懂《红楼梦》的”,被著名作家李洱誉为“红学”研究最高成就。






曹雪芹的疆域:

《红楼梦》阅读接受史

计文君  著


《曹雪芹的疆域:<红楼梦>阅读接受史》作者计文君以《红楼梦》为研究主体,从文化物种获取生存度的角度,勾勒了《红楼梦》从诞生到今天的传奇“经历”。本书为《红楼梦》研究普及读物,既有学术研究著作的逻辑性阐述,亦有生动有趣的表达,对中学生接受《红楼梦》原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戏出年画(上下)

王树村  著


本书为美术史论家、民间美术收藏家王树村所著,收录了江苏、安徽、福建、四川、山西、河南、陕西、天津、河北等十省市最为精美的戏出年画,全面展现了各地的绘画风格、曲目及表演特色。在体例上,本书以“说戏”“说图”“细部欣赏”三种文字层次,深入戏出年画的精髓,表现出中国民间文化博大的内涵。





# 中国米食

汉声编辑室   编著


《中国米食》分为米粒篇和粿粉篇两部分,米粒篇以朴素的饭团、粽子为开端,进入到饭菜混合的炒、烩、蒸、煮饭类,兼及粥品、焦米和锅巴的运用,酒酿和酒糟类的做法和活用。粿粉篇中,由各省年糕说起,进而了解粿粉食物的变形。全书记录的食谱及附带的应用法,可做出两百多道精彩米食。

《中国米食》动员数十位名厨及精于各省米食的专家,十多名编辑进行摄影、绘图、记录和实验工作,使这本食谱达到生动明晰、人人得而上手的效果,在全球华人地区引起极大反响。



张爱玲五十讲(修订版)

张均 著


《张爱玲十五讲》(修订版)是一部系统研究张爱玲之作,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分别为家族、记忆与现实,叙事的哲学与形态,虚无主义者的物质主义,文学史与经典化。作者注重学术史与论证逻辑,以张爱玲的作品以及有关张爱玲的研究资料为基础,探讨了成长经历、感情生活、家庭背景等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影响,研究了文字中的意象、服饰、色彩具有的象征意义等,得出张爱玲是一个物质主义的虚无主义者这一结论。




房间里的男人:顾彬诗选

[德] 顾彬  著   海娆  译


《房间里的男人:顾彬诗选》精选了德国汉学家顾彬的四辑诗歌作品,让我们看到他对生命的爱,对存在的倾听,对他者的体认、宽容和同情。其中《房间里的男人》涉及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作者游学游历的痕迹,又有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评价,其中充溢着诗人强烈的“同情心”;《临渊之悟》包括爱情、女人与记忆,受伤的语言、受伤的生命,悲哀中的快乐等;《动荡的安宁》是对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一些思索,艺术上受到德国现代短诗和中国唐宋诗词的影响,语句简洁,追求意象;《猴子结构》中,诗人对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的化用,对汉语表达和资源的吸收,使他和汉语言文化达成了一种“亲密性”。



器成天下:中国瓷器考

[法] 奥图·德·萨代尔  著   刘婷 译


瓷器的海外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一页。奥图·德·萨代尔是巴黎著名的收藏家,于1881年出版此书,书中对中国瓷器文化做了细致的考察,解释了诸多专业术语的意义,并详细阐述了瓷器的制作过程,瓷器的种类,瓷器上图画的特定主题。最重要的是,作者还介绍了中国瓷器在欧洲的传播与演化过程。此外,书中收录的欧洲著名收藏家的藏品图片,是19世纪西方出版的第一册中国陶瓷收藏图录。






天朝的封建官僚机制:古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研究

[法] 白乐日 著  佘振华 译


按照作者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本书分为社会与官僚制度、汉朝末年的危机、经济史和现代时间四个部分。这位眼界高远的历史学家以鲜活的学术研究风格、有目共睹的文字天赋,论述了古代中国这一大型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至少在西方汉学领域,第一次有人认真地研究了中国历史的经济结构。白乐日先生的汉学研究在法国汉学界首次引入了社会科学的视野与方法。该著作是法国汉学从人文科学延伸到社会科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逍遥与散诞:十六世纪北方贬官士大夫及其曲家场域

[新加坡]陈靝沅 著   周睿 译


本书聚焦16世纪王九思、康海和李开先三位文官在远离官僚与政治舞台之后的退隐生涯,探求他们在悖理于当时文人士大夫正式写作文风的文艺创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创作“曲”这一边缘文类(包括剧曲和散曲)以寻求安慰和满足的具体情况。借助“文学场域”的理论,将“曲家圈子”作为散曲和剧曲研究的基本主体,可以很好地让我们了解曲在文人之间是如何创作、传播以及使用的,而这在研究单个作家时是难能一见的。




问题之书(上下)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叶安宁 校译


法国诗人、作家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首次中译本,一部“不属于任何类型,但却包罗万象”的跨文本作品。透过声光闪烁、意象与联想交织的诗化外壳,雅贝斯注入的是“寻根”式的思考和将自己献祭于被遮蔽的“无限”场域里进行“精神”再创造的“书写”求索的内核。纯粹译丛“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代表作。




相似之书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叶安宁 校译


作品被列入西方正典,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著作“埃德蒙·雅贝斯文集”之一《相似之书》中文版首次面世。共分为三卷,分别是“相似之书”“暗示·荒漠”和“不可磨灭·不能察觉”。书中充满了雅贝斯式的哲学思索,从语言到文学,从宗教到传统,焦虑与困扰在作者灵魂的拷问中不断明晰、坚定。纯粹译丛之“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重要作品之一。





界限之书

[法] 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叶安宁 校译


《界限之书》为埃德蒙·雅贝斯代表作之一,共分为四卷,分别为“未被怀疑之颠覆的小书”“对话之书”“旅程”“分享之书”。作为一部介于诗歌、散文、格言警句与哲学随笔之间的跨文体实验作品,本书是雅贝斯的沉思之作,也可看作他的自言自语。在形式上,文本属于断简残编型,思维跳脱、风格特异;在内容上,着眼于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索和探询,具有思想深度和哲学洞见。




腋下夹着一本袖珍书的异乡人

[法] 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叶安宁 校译


《腋下夹着一本袖珍书的异乡人》是法国诗人、作家、哲学和宗教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系列”的第十五卷,也是该系列的最后一卷。雅贝斯在书中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何谓“异乡人”?二是我们对异乡人负有什么责任?他在作品中回顾了一个“异乡人”的一生(实际上是在回顾他自己的一生),并继续就流亡与荒漠、话语与沉默的主题进行思索和阐释。这是一部必不可少之相遇的书,它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某种意义上讲,本书是一位异乡人的肖像,我曾在某天迷失了它的踪迹,然而,尽管本书是虚构的,但它仍有可能是我的肖像,而我却并不知晓。




我构筑我的家园

[法] 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叶安宁 校译


《我构筑我的家园》是法国诗人、作家、哲学和宗教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的第一部诗集,出版于1959年,收录了他自1943—1957年间创作的诗歌。雅贝斯的创作风格在法国诗坛独树一帜,其特有的以片段暗示总体的跳跃—抽象创作模式以及马赛克式的诗歌技巧,对20世纪的诗人和作家们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1987年,雅贝斯因其诗歌创作的成就而荣获法国国家诗歌大奖。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后现代诗歌以及对莫里斯•布朗肖、雅克•德里达等哲学家思想的影响,使他成为了后现代话语中最为重要的关键人物之一,并成为了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

[德] 保罗·策兰 著    王家新 译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由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教授精心编选和翻译,由约360首诗和部分策兰的获奖致辞、散文和重要书信集结而成。本书既充分展现了策兰一生创作的精华,又是王家新多年来翻译和研究策兰的心血结晶,对于策兰译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翻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所附录的策兰获奖致辞、散文和书信,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痛苦而又卓异的诗歌心灵。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

[苏联]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著

西蒙 译


影响著名作家张炜数十年创作、感人至深的自然主义“隐秘经典”,俄罗斯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通过实地考察,精心呈现100多年前乌苏里地区的特有风貌,处处可见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热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肖沃奇怪故事集

[法]利奥波德·肖沃  著    张惟 译


《肖沃奇怪故事集》是爸爸肖沃讲给儿子鲁诺的故事。肖沃讲述的故事构筑了一个怪物、奇异生物与动物的国度,既表达了亲情、爱情、道德以及各种关系的建造,又在表达荒诞的同时表现了人类灵魂的瘀伤。他的作品寓言一样简短,诗意而平静,不露声色的批判,这是肖沃的典型风格。这些看似荒怪的故事,往往能比现实世界更能直达真实,引人深思。







纯粹读书社群

扫码加入纯粹读书社群

每日与您分享好书



● END ●





纯粹好书



儿童粮仓”系列丨杨先让·黄河十四走 杨先让文集 徐悲鸿扬之水·定名与相知丨王学泰作品系列 “水浒”识小录丨王鼎钧 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丨王树村·戏出年画丨半夏· 悬铃木咖啡馆 与虫在野丨刘醒龙·天行者 秋风醉了 寂寞歌唱丨黑陶·江南三书” 中国册页 夜晚灼烫 在阁楼独听万物密语  冯秋子主编 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丨燎原主编系列诗集 海子·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昌耀·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丨自然主义译著系列 毛罗·科罗纳 貂之舞 山林间 劳伦斯·安东尼 格雷厄姆·斯彭斯 象语者丨张清华·海德堡笔记庞余亮·半个父亲在疼丨闻中·吉檀迦利丨张锐锋·卡夫卡谜题萧耳· 中产阶级看月亮 锦灰堆美人计 樱花乱计文君· 曹雪芹的遗产 曹雪芹的疆域 化城喻 问津变于赓哲·唐开国朱夏妮·新来的人新九叶集周晓枫散文系列·河山 收藏 斑纹聂晓华·生别离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汉声·松阳传家苏七七·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茅野裕城子·韩素音的月亮丨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丨埃德蒙·雅贝斯 门槛·沙丨江子·去林芝看桃花丨刘可牧·七千里流亡丨荆歌·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丨庞培·碗和钵丨赵波·云上丨彭程作品系列 丨 弗·克·阿尔谢尼耶夫·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丨樊国宾·仁慈江湖|黄梵·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丨更多纯粹好书&相关资讯请查看公众号下方菜单栏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